——“聚光灯”效应下,教师被过高期待、过高要求。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工作直接涉及千家万户,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但为家长关注,更为社会关注,这就造成“聚光灯”效应。特别是公立学校教师,在一些人眼中,近乎承担无限责任。
“部分家长把对教育、教学上的期望全部转移给了教师群体,一旦出现问题、困难,老师首先成为家长发难的对象。”石家庄市盛和小学校长刘世丽说。
部分一线教师反映,总有一些家长对老师充满偏见和误解,认为所有问题都源于老师没有教好,无论对错总是偏袒自家孩子,称“我的孩子是用来爱的,老师你凭什么罚他”。有家长向当地教育局投诉管教自己孩子的老师:“老师本事不大,脾气倒不小,我要投诉。”
——教育关注度高,网络效应下,负面信息更抓眼球、更容易传播。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于网络上师德师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展开具体调查,容易偏信网络信息,由此在舆情的形成中不知不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网络传播特点和心理学“羊群效应”,网上负面信息一旦出现,更容易引发人们关注追踪,师德师风舆情事件也容易成为怀有教育焦虑民众的情绪宣泄口。当信息不全面时,“殴打”“辱骂”“性侵”等字眼极易引爆网络,被信息发布者“精准掌握”,成为流量密码。
——自媒体捕风捉影,教师维权成本过高。
步入自媒体时代之后,人人都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一些账号为追求点击率,专搞标题党或歪曲新闻事实,捕风捉影,逐渐变成谣言的制造者。如近年来引爆网络的某中学跳楼事件、胡某某事件中,都出现过“老师推学生下楼”“胡某某被光头老师杀害”等谣言。
部分教育工作者指出,一些舆情发生后,相关部门息事宁人的处理倾向,往往造成涉事教师个人名誉或利益受损,污名化教师的行为未受到应有惩罚,一些自媒体账号反而增加了流量,从中获取经济利益。遭到抹黑的教师则情绪受到影响,工作不在状态,凡事谨小慎微、步步惊心,短期内难以重建积极心态。
——学校舆情处置、依法治教存在短板。
不少中小学校在舆情应对处置方面普遍存在短板,面对网民质疑和负面舆情传播不及时回应,导致负面信息迅速扩散。后期迫于舆论压力回应媒体,表示“正开会,紧急调查”,给人被舆论倒逼,“声明和结论不够权威”的印象。
采访中,很多学校提到,每学期基本上会遇到个别家长因孩子在校出现问题到学校无理取闹的情况,有时要连续几个月面对家长的投诉。“比如,有些情况是学生打架受伤的,我们建议家长到法院起诉,但家长基本都拒绝这一提议,执意要求学校承担责任。”“有家长不认可事件认定结果,不执行调解协议,甚至围堵打骂教师,不达目的不罢休。”有校长无奈地说。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校为了不出现舆情,不管是否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都会有所退让。久而久之,家长认为只要一闹要求就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更多家长效仿。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