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金融院校作为培养培养金融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金融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文化人,将专业特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发现繁荣发展金融文化的新路径,切实将金融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在学习中传承赓续,在交流中互鉴共促,实现兼容并蓄、多元化发展。
一、要积极搭建符合行业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在金融院校开展金融文化育人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金融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素质教育与就业导向紧密联系的有效途径。文化是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不断引领金融发展与繁荣。加强文化管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成为金融业提升战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实施以稳健、诚信为主要内涵的金融文化教育才能满足金融业稳健经营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单纯追求就业的导向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文化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设置重“专业化”,轻“人文化”倾向严重,作为课堂教育教学延伸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内涵与特色等,使得整个金融行业育人体系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学生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与金融业对应用型金融创新人才的素质需求严重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坚持能力本位,积极开展培育具有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的文化育人体系是极其必要的。
学校建立多渠道金融文化育人路径,全方位全员实施金融文化育人。学校通过构建金融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金融文化教育紧密结合,用金融文化引领专业教学。通过金融技能竞赛引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各种金融技能大赛,培养学生专注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建的目的,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金融三进”,即金融进社区(市民)、金融进乡村(农民)、金融进企业(中小企业)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践行金融文化,服务社会。学校通过金融知识普及、中小企业帮扶、义务支教、关爱民生、挂职锻炼、文化传播、社会调研等形式更好地实现金融惠民、金融惠农、金融惠商,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 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积极搭建金融文化育人平台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曾经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院校,具有长期的金融行业办学优势和厚重的金融文化底蕴。学校集金融人才培养、金融行业培训、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一体,将优秀的金融文化融入办学实践的全过程,将金融文化育人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搭建立体化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突出金融文化在学生专业成才、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较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将金融文化育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按照教育部职业学校专业标准的要求,将加强金融文化育人明确写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以金融文化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兼顾,融“工学交替”“双证书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做一体、岗课证融通。根据实验班、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学徒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因材施教。
学校以东北亚金融博物馆为载体,突出金融历史文化育人。依托博物馆特色活动传承金融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博物馆结合“七·七”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等时间节点,举办系列化专题展览,结合金融课程普及金融知识和金融历史文化,让学生以史为鉴,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以伪满金融为特色,开展国耻教育。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配合教师管理博物馆,定期向社会公众开馆,普及传播金融历史文化。
学校以校外、校内两个实训基地为载体,突出金融企业文化育人,将金融企业文化植入教学,使企业文化全方位渗透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扩展职业素质教育空间。认知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实现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让学生实地感受银行企业文化、证券企业文化、保险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以后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操守和职业品质。另一方面加强理实一体化校内实验室建设,打造职业素质教育基地。为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根据行业标准建成了“模拟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投资理财业务”“国际金融”“金融研究中心”等6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以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展示职业特征的金融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实验室环境建设,通过创设引领对学生进行金融文化熏陶,提升金融素质。
学校以通识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为载体,突出金融诚信文化、服务文化、风险文化和创新文化育人,按照“P+M”(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基于学生成才的需求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组织特色社团活动,将文化知识、道德修养融入专业教学。将金融文化贯穿于通识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构建金融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要积极推进文化研究成果转化
学校以11个省级研究中心为载体,建立金融文化研究成果应用育人的转化机制。全校师生围绕金融文化,开展针对性、实操性强的应用对策研究和资政建言服务。学校着力构建和完善咨询研究成果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转化机制。秉承“研究和传播优秀金融文化,培养特色金融人才,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以馆藏实物和金融文化为依托,形成了专攻金融、文化切入与传承、服务本省等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教师钻研金融业务和调整教学内容,将金融文化研究成果应用于教书育人。学校在《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开辟“金融文化专栏”,发表金融文化研究论文。创设“金专大讲堂”,传播和交流先进的金融文化。学校在校内外广泛招标金融文化研究课题,并通过金融文化育人机制专项课题研究,将金融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的思路和举措。
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除了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要主动融入适应行业文化。走进新时代,高校只有把握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系统性、创新性,聚焦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构建专业、行业文化育人的新载体、新途径,将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和就业、创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