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展览陈列

当前位置: 本馆首页 >> 展览陈列 >> 临时展览 >> 正文

红色货币见证东北抗日金融沧桑

日期: 2020-07-01信息来源: 东北亚金融博物馆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东北地区的广大民众和爱国官兵自发组织起来,成立自卫军,救国会,义勇军等抗日组织,抗击日本侵略。为满足军需民用,发展生产,多支部队建立了金融组织,发行了东北民众自卫军通用钞票,第五军区军用现洋票,依兰金融救济券、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等货币,流通于抗日区域内,这些货币虽然流通范围小,发行时间短,但在抗日战争初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影响深远。值此建党99周年之际,东北亚金融博物馆分享馆藏之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共同见证东北红色货币的金融沧桑。

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桓仁版)


   

   

1932年4月10日,唐聚五联络爱国志士在桓仁召开秘密会议,商讨举义事宜,决定成立辽宁民众救国会。21日,在桓仁县师范学院操场举行誓师大会,唐被推举为自卫军总司令。随后,着手冻结管区银行存款,印制钞券用作自卫军军饷和被服之用,并每县拨赈济款4万元,发给贫困者维持生活。
    首次发行的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其式样规格均仿效东三省官银号汇兑券式样。为数仅10万元,有贰角、壹元、贰元三种面额,发行时间极短,随后即改版,故而存世罕见。券面上印有“以东三省官银号各县农商货款为基金”,“辽宁省民众救国会兑换,每拾角作现大洋壹圆整”等字样。右侧红色方章为“救国会章”,三更红色方章为“常务委员”。票券的特征:正面中下小框内的中华民国年份,以繁体汉字大写,无印刷厂名。“以东三省官银号各县农商贷款为基金”十六字为红色加印的。

undefined

 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通化版)


         

         

1923年4月28日,辽宁民众自卫军光复通化县,唐聚五将自卫军总司令部迁搬至通化,以此为抗日运动的深入发展,部队人数不断增加,军政军饷经费的迫切需要,鉴于财政上困难等情况。唐聚五决定扩大发行军用流通债券。同时,为使货币发行正规化。于6月初专设自卫军财务厅,将通化县教养工厂改编为财务厅印刷局,委徐炳南为局长,专事票券印刷事务,并请北平救国会代制印刷版。由于这批票券都在通化印刷,故俗称“通化版”。其最大的统一特征是在券背中,盖有“辽宁救国会”大红印,而票券的内容以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全文,更具特殊意义。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辽宁民众银行


               

               

1932年8月20日,唐聚五在通化召开义勇军大会,将原来的各路义勇军正式改编成三十七路军,共13个支队,划分成八个方面军。同时,在省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四厅及辽宁民众银行。辽宁民众银行实际在1932年7月29日就已经正式开幕,由刘铮达任行长,借用原通化县中国银行为行址,该行设立的主要作用在整顿抗区金融秩序,统一货币,并代理发行流通债券,以促进农商工贸的发展。辽宁民众银行也曾一度发行过纸钞,该券以农商货款为基金,计划发行600万元,在财政上有力地支持了自卫军的建设。

辽宁民众银行发行的票券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元、伍元、拾元六种。目前发现的实物已有壹角券一种,仍由财务厅印刷局印制,其采用东北民间糊窗户的纸张,可见抗区条件之艰难情况。

undefined


上一条:建党100周年暨第四届金融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东北银行专题展
下一条:必胜储蓄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