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在线 > 支部生活 > 正文
情系群众 真心帮扶
来源: 时间:2013-06-14 浏览:

——经济管理系“三帮扶”工作汇报

“三帮扶”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在贯彻实施“三帮扶”工作中,我系党总支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在生活帮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精神帮扶、文化帮扶、学习辅导帮扶、信息技术帮扶、法律援助帮扶等工作,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现把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全面动员,群策群力,践行宗旨

让全系党员在做好“三帮扶”工作中达成共识,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系党总支召开了“三帮扶”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校制定的“三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和意见,从党性、党的建设方面深入理解和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增强党的先进性角度思考党员的表率作用,从党员自身成长,思考感恩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号召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帮扶对象视做亲人,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到理解和认同。

(一)把握方针,谋划办法,真情帮扶。按照校党委赵志军书记提出的“加强领导,积极推进,规范操作,区分对象,按需帮扶,尽力而为,安全有效”基本工作方针,系党总支积极组织落实,成立了“三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联络员,建立分工分级负责制,坚持月报制度,并与全体党员确立了先慰问摸底,再分类设档,最后实施有的放矢帮扶的初步计划。

(二)集思广益,创先争优,注重实效。按照学校“三帮扶”工作的总体要求,全系党员集思广益,提出了“分类帮扶,按需帮扶”的原则,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帮扶工作。力争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探索帮扶工作的规律性、创新性、时效性,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把“三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经系党总支研究决定,号召广大党员按照自愿、力所能及的原则为帮扶对象捐款,累计捐款4,500元。

二、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拓展“三帮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三帮扶”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系班子、部分教师和学生党员代表分别在10月9日和12月1日在校纪检李永军书记的带领下,到长春市南关区幸福乡红嘴子村探望和慰问帮扶对象。对帮扶对象进行挨家挨户的走访,为生活困难的14个低保户家庭送去了米、油、牛奶等生活物品,为乡政府扶贫办赠送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丛书》,共计320册。为确保帮扶取得实效,我们和幸福乡有关领导还就有关帮扶工作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了共识。

(一) 发挥优势,建立多方面帮扶平台。

高校具有独一无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经管系共计有6个特色专业,所有老师都是双师型人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教学资源和专业知识与幸福乡政府建立法律援助平台、创业平台、信息平台等,实行信息共享,切实解决帮扶对象的问题,持续推进帮扶工作。

(二) 区别对待,实施分类帮扶。

系党总支在乡政府负责有关低保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帮扶对象进行了彻底摸底,了解实际情况,建立分类档案,采取不同的帮扶办法。对有劳动能力的采取提供技术知识的办法;对残疾和孤寡老人采取救济和精神帮扶的办法;对有上学子女的困难家庭提供学习辅导帮扶的办法;对需要法律援助的帮扶对象提供法律咨询的办法等等,得到幸福乡政府的一致认可。

(三) 突出主题,强化服务意识。

为了强化服务意识,突出实践主题,集中开展帮扶工作。建立定期走访和集中慰问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广大党员深入困难群众和党员家中,广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帮扶工作,对帮扶对象,不仅要雪中送炭,更要放眼长远;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我们在“三帮扶”工作中,有针对地帮助部分帮扶对象树立积极乐观的思想意识,提高实用性的技能水平,增强“造血”功能,增强脱贫的本领。

三、深入探索“三帮扶”工作的有效举措,建立长效机制

在“三帮扶”工作中,虽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一点实效,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资金不足、协调力量欠缺、帮扶效果不强等等。要切实做到真帮实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资金的问题是首要问题,各方的捐助只是必要的短期的补充。虽然财力、能力有限,我们依然提出了“爱心无限”的口号,让所有党员力所能及的发挥最大作用。

(二)是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行帮扶的各方要及时通报帮扶工作的情况,加强沟通联系,密切分工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帮扶合力。我们与幸福乡建立的沟通机制,大大提高了效率,保证第一时间掌握帮扶对象的状况,伸出援助之手。

(三)是建立慰问考查机制。适度的考查是对“三帮扶”工作的有效推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项慰问考查,把帮扶对象能不能脱困,是不是满意作为衡量帮扶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推动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